在川姜镇的土地上,志浩村因“中国南通家纺城”而闻名于世,更因陆志浩烈士的名字而厚重深沉。这个以烈士命名的村落,既延续着“志气浩存”的红色血脉,又书写着“志存高远”的发展传奇。
热血青春 矢志报国
“我的伯伯1942年参加革命,1947年壮烈牺牲。他在这六年里,英勇善战、机智勇敢,尤其是为部队征粮征税作了很大的贡献。”陆志浩的侄子宋维平回忆道。
陆志浩,原名宋生昌,1924年10月出生于川姜镇。川北小学毕业后便随父辈学习木匠手艺,过着平静清苦的日子。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1938年3月南通沦陷,战火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42年,年仅19岁的陆志浩毅然放下木匠手艺,投身抗日活动。194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新四军,在竹行、长桥一带做民运工作。他接到的首个任务就是打开南兴乡征粮局面,在摸清当地敌顽势力情况后,单枪匹马前往为首拒交公粮的地主家。起初,他耐心开展思想教育,遭地主以“无粮”推脱后,当即拿出对方向日伪送粮的证据,厉声指责其汉奸行为,最终迫使地主乖乖上交公粮,南兴乡也迅速被开辟为征粮区。抗战胜利后,他坚持留守通海地区继续坚持革命工作。
1947年6月19日晚,陆志浩陪同区委书记等几名同志到集合村开展活动并留宿,不料,他们的行踪被敌人眼线觉察。“20日,天蒙蒙亮,我伯伯最先起床,在河边洗漱时发现了鬼鬼祟祟逼近的敌人。当时通知同志撤退已是来不及了,情况紧急,我伯伯没有一丝犹豫,拔出枪就朝敌人开了数枪,然后引着敌人向村外冲去。同志们听到枪声顺利脱险了,但我伯伯手臂中弹,被敌人包围在河边,当时敌人想活抓我伯伯,但他誓死不屈,最后倒在了敌人的子弹下。”陵园内,宋维平仔细地擦拭着墓碑,声音哽咽,“伯伯牺牲的时候,只有23岁。他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时刻激励着我认真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英名永驻 精神长存
陆志浩虽然牺牲在1947年,但川姜人民永远怀念他、纪念他。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将他的家乡永云乡命名为志浩乡;1957年底,因志浩乡撤并,当地政府又将其生前居住的吉祥村易名为志浩村,让英雄之名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让烈士精神成为村落的“根与魂”。
后来,镇上还以陆志浩烈士的事迹为原型创作了话剧《志气浩存》,让烈士的形象和精神以艺术的形式重现舞台,持续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砥砺前行。“我们当时听到要把家乡命名为志浩村,觉得这对我们家属来讲是一种鼓励,对百姓来讲也是一种期望,期望大家都能像陆志浩烈士一样,报效祖国、爱岗敬业。”宋维平动情地说。
志存高远 产业腾飞
“‘志当存高远’是陆志浩烈士的精神内核,也是我们发展的密码。”志浩村党总支书记沙杰表示。1987年,“敢闯敢拼”的志浩人成立了志浩综合市场,经过几代人的拼搏,昔日的小市场已经崛起成为全国最大的家纺市场和全国最具活力的市场。“正是陆志浩烈士‘志存高远’的革命精神,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注入了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他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理想激励了后人不断拼搏向上。这些年来,我们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区域扩展,未来还要继续让家纺产品走向全国,远扬世界。”沙杰说道。
如今,烈士墓前松柏翠绿,陆志浩烈士为国为民舍生取义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每年清明,村里都会有很多人前来祭扫烈士墓,红色教育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我伯伯一生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志浩村建设得这么好,发展得这么兴旺,我想这正是对他最好的告慰。”宋维平表示。
从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到产业兴旺的幸福家园,志浩村用70余年的变迁证明:红色基因从未褪色,它始终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