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社镇,一座庄严肃穆的谢家渡战斗纪念碑巍然矗立,犹如一把利剑直刺苍穹,默默诉说着80多年前那场激烈的战斗。近日,记者走进谢家渡烈士墓园,探寻这段尘封的历史,回溯那场意义深远的战斗。
谢家渡战斗纪念碑高9.25米,呼应着1942年9月25日发生的谢家渡战斗。其水平面基础呈三角形,三个顶点各镶嵌着一支以红砖砌成的步枪,虽历经岁月洗礼,仍透出坚毅刚强之气。“这三支步枪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力部队、地方力量和人民群众三股强大力量共同参与了谢家渡战斗,也体现了‘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抗战精神。”纪念碑修建工作参与者葛旭进向记者介绍。
一把步枪连接着一支队伍,三把步枪汇聚成一股力量。正是凭借这样的团结力量,战斗才获得了胜利。那么,80多年前的谢家渡,究竟发生了怎样一场战斗?
“1942年9月25日清晨,侵华日军52大队大队长保田纠集日伪军400余人从三余出发,兵分两路进犯二爻。下午一点,敌人在白龙庙汇合,新四军指战员及警戒部队边打边战略西撤。三点左右,日伪军至谢家渡作战区并开始渡河。突然一声枪响,埋伏在渡口周围的战士一齐开火,敌人顿时阵脚大乱、四散逃窜,部分日伪军当场被歼。黄昏时分,我军由奇袭改强攻,集中兵力围歼渡口南边的敌人,与敌人展开白刃近战,敌人溃不成军。战斗一直持续至半夜,保田多处受伤,后自尽而死。26日凌晨三点左右,战斗胜利结束。”葛旭进激动地讲述着这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历史。
谢家渡战斗是苏中歼敌最多的战斗,这场战斗持续了约12个小时,我军共歼日军85人、伪军300余人,不仅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企图,更极大鼓舞了苏中军民的抗战士气。“战斗中,新四军扼守大河、凭河夹击,将计就计、请君入瓮,一举消灭来犯之敌,充分体现了粟裕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干,同时也有力地保卫了苏中四分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葛旭进说道。
从武器到战术,从战士到百姓,战斗的每一个细节都在诉说着“胜利从来不是偶然”。80多年过去,谢家渡曾经的硝烟早已化作乡间的炊烟,但那些关于勇气、团结、不屈的记忆,将永远铭刻在这座红色的丰碑中,永存于人民心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