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图二
图一:区植保站工作人员在田里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
图二:区植保站工作人员在地里查看蔬菜病虫害情况。 沈维维 摄
骄阳似火,通州的田野间蒸腾着灼人的热浪。上午时分,地表温度已突破38℃,但在这片被烈日炙烤的土地上,一群植保人正穿梭其间——他们弯腰拨开稻穗,仔细查看叶背的虫迹;他们蹲在大棚边,记录下病虫害的发生数据。这些被称作“田间医生”的守护者,正用汗水对抗高温,为秋粮丰收筑牢第一道防线。
清晨六点,区植保站的杨凌峰带着记录本走进水稻田。稻叶上的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凉凉的触感却让他清醒——这是一天中最适合工作的时段。“水稻测报得赶在露水干前,不然虫子一受热就躲起来了。”他拨开稻穗,数着叶片上的虫洞,“从六月中旬到九月底,天天如此,哪怕40℃的高温天,也得把数据摸清。”
不远处,陆邢峰正带着“00后”植保员黄倩开展水稻病虫害系统调查。他们手持赶蛾网,在露水未干的稻田里来回走动,网中的飞虫数量是预测病虫害的关键。“我们抓的是第一手数据,差一点都可能影响防治效果。”陆邢峰抹了把额角的汗,声音带着沙哑。系统调查从六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九月份。每天露水未干就得下田,就为了掌握准确的情况,给防治工作打好基础。“刚工作时确实怕晒,高温天站在田里,觉得腿都发烫。”黄倩笑着说,手里的动作却没停,“但看到前辈们都在埋头干,就觉得没什么男女之分,都是为了工作。”
上午九点,太阳已变得毒辣。另一组植保监测队伍的孙雪梅和同事刚从蔬菜大棚里出来,又一头扎进了黄瓜地里,脸上的汗水顺着口罩边缘往下淌。“大棚里现在起码45℃,进去十分钟就像洗了个热水澡。”这位从事蔬菜植保20年的高级农艺师,手里的记录本上写得密密麻麻——烟粉虱、红蜘蛛的发生程度,高温焖棚的灭菌效果……这些都得一一记下。她翻着本子解释:“高温干旱特别容易引发虫害,黄瓜、茄子上的烟粉虱这几天多了不少。我们得赶紧整理数据上报省里,给农户防治指导。”因为蔬菜种类太多,他们只能挑重点病虫害监测,“蓟马是一类虫害,白粉病、霜霉病普遍发生,这些是必查的,一点都不能马虎。”
日头渐高,植保人陆续撤离田间,回到办公室整理数据。电脑屏幕上,一行行跳动着的数字背后是他们在热浪里的每一步丈量。正是他们顶着高温,用日复一日的坚守换来了精准的测报数据。今年,全区病虫害监测预测准确率达95%以上,粮食作物病虫害控制在1%以内,蔬菜瓜果类病虫害控制5%以内,为农作物筑起了坚实的“防护墙”,牢牢守住了稳产丰收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