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对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近期,记者走进通州爱回收·爱分类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探访这座日均处理50吨可回收物的环保工厂,见证城市垃圾“涅槃重生”的绿色奇迹。
晨光里的“垃圾捕手”
上午八点,清运员王志华的工装后背已洇出汗渍。面对满仓的绿色回收箱,他娴熟地施展“拖、换、扯、抛”四连技,二十几公斤的垃圾袋如同被驯服的猎物,整齐列队进入清运车。“日均工作十个小时,高峰时忙到深夜11点。”王志华一边擦去额头的汗水一边告诉记者,据了解,这已经是他今天清运的第十八袋垃圾了。
分拣中的“火眼金睛”
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源源不断地从传送带运至分拣处,分拣工作也迎来了作业高峰。随着传送带运作时的轰鸣声,混杂的垃圾如潮水般涌向分拣台,只见分拣员站在传送带两侧,眼睛紧紧地盯着流动的垃圾,快速地从中挑选出衣物、黄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垃圾。“我们一天要处理50吨不同类型的垃圾,分拣环节尤其重要,分拣员们不仅需要速度,更需要细心,因为任何一个被遗漏的可回收物,都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负担。”现场管理员王盟告诉记者。
压缩时的“变形魔术”
分拣好的垃圾该如何处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来到压缩环节。经过分拣后,不同类型的可回收物在一旁静静地等待压缩,巨大的压缩机发出低沉的轰鸣,堆积如山的纸板、塑料瓶等可回收物被按类别推入压缩机。“我这里一天大概可以压缩出六七十摞黄纸箱。”只见打包员罗登海轻触开关,“滴”的一声,原先杂乱无章的垃圾山瞬间被压缩成整齐的大方块。
打包后的“涅槃重生”
待分拣、压缩、打包等一系列流程结束后,这些可回收垃圾也迎来了“重生”,满载分类垃圾的卡车一趟趟驶出分拣中心,这些垃圾也将“变废为宝”,被送到有资质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实现循环再生。分拣工们摘下口罩,露出疲惫却欣慰的笑容。“一天要处理十几吨,每天经手这么多的垃圾,能尽自己的一份力让它们变成有用的东西,值了。”质检员唐元群笑着说。
当夕阳为分拣中心镀上金边,工人们的工作仍在继续。在这里,他们用布满老茧的双手诠释着环保的意义,正如王盟所说:“我们分拣的不只是垃圾,更是城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