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中下旬,江海大地麦浪轻摇,半熟的青麦穗迎来了最佳采收期,此时正是制作冷蒸的好时节。近日,在通州城郊的一户农家小院里,刘素芳和吴小英婆媳二人正在制作这道美食,传统的制作工艺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春天的味道。
冷蒸的制作工序复杂而精细,摘麦子是做好冷蒸的重要环节。一大早,婆媳二人就来到麦田,为制作冷蒸挑选合适的麦穗。“像这种绿色的正好吃,这种已经黄了的就要剔掉,还有一些太嫩的也不能要,做出来不成形。”吴小英说。
接着是脱壳环节,借助排风扇等现代工具,能更高效地去除麦粒外壳,保证其干净卫生。脱壳后的麦子进入炒麦环节,需用小火慢炒,确保受热均匀,这个过程十分考验制作人对火候的掌控能力。“麦子要炒15分钟,一遍遍不停翻炒。如果火候不均匀,麦子不好磨。”这个工序非常重要,每次都是婆婆刘素芳亲自操作。
刘素芳从事冷蒸制作已有五六十年,经验十分丰富。当被问到冷蒸制作的关键时,她笑着说:“做冷蒸,每一步都得用心。”谈到过去制作冷蒸的经历,刘素芳的话语中透露出一丝感慨:“以前条件艰苦,大家吃不饱,青黄不接的时候冷蒸就是最美味的食物了,每到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会做冷蒸。”
吴小英在一旁耐心地使用传统石磨磨麦子,“我跟着婆婆学做冷蒸,才发现这里面的讲究太多了。比如,我现在磨麦子,对麦子的干湿度要求也很高,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潮。只有干湿合适的麦子,才能磨出具有嚼劲、麦香四溢的冷蒸。”
从过去单纯作为充饥的食物到如今成为时令鲜食,冷蒸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现在,吴小英通过小区团购的方式销售冷蒸,不仅让冷蒸走进了更多家庭,也为传承这一传统美食找到了新的途径。“现在购买群体越来越多,年纪大的是怀念童年的味道,年纪轻的也爱上了这道美食,因为它是健康的、无任何添加的食品。”
冷蒸,不仅仅是一道美食,也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婆媳二人坚守着这份传统技艺,在传承中创新,让冷蒸在新时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希望能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品尝到冷蒸的美味。”吴小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