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通附院东院区内,刚大学毕业的兴东街道青年张彬微笑着躺在病床上,思绪却潮涌澎湃,“能为素不相识的患者送去新生的希望,这种感觉简直无法用言语表达,希望这位患者早日康复,拥有生活的美好。我也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我们,将这份爱传播到每一个需要的角落。”
善良会传染 爱心会传递
张彬是我区第1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认为爱心是会被“传染”的,当初他加入骨髓库,就是在献血时受到其他志愿者的感染。在他捐献时,我区第14例捐献者邓伟奇过来加油鼓劲,传授经验。说到开心处,两个志趣相投的同龄人青春飞扬的脸庞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和张彬一样,邓伟奇也是受感染而成为志愿者的。从2003年我区启动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以来,已有2400多人被爱心善意“传染”,陆续加入中华骨髓库。
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是治疗血液疾病的主要手段,但在非亲属之间的配型成功率仅为十万分之一甚至几十万分之一,只有更多的人加入骨髓库,才能挽救更多生命。
然而,初期不少人对捐献存在认知误区,生怕对身体有影响。为此,区红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持续挖掘爱心潜力,呼吁、鼓励更多人参与到这项伟大而美好的事业中。每年150多场、受众万余人的应急救护培训是很好的宣传抓手,区红会坚持每一位师资都将干细胞捐献知识融入课程、每一场培训都将科普宣传贯穿始终,普及知识,化解误解,播撒爱心的种子,静待生根发芽。同时,通过印发宣传品、节假日现场宣传等立体化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2021年,区红会与区委组织部联合拍摄了《髓缘》宣传片,在全区播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3年来,我区共有9名志愿者成功捐献,超过过去10年的捐献人数。
我区第15例捐献者杨潇来自五接镇党政办,他说:“我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有责任、有义务成为这场‘生命接力’中的一棒。”为扩大入库基数,我区还以党政支持为助力,把造血干细胞采样数分解到机关、镇街和卫健委、教体等系统单位,公职人员纷纷踊跃加入。五接镇宣传委员盛东也是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他表示,他已做好随时捐献的准备。
善良需呵护 爱心要维护
从留取血样、初配再动员、高分辨分型检测,到健康体检、捐献服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严把入库关尤为重要。区红会尽力针对易于动员、能始终保持较高捐献热情的人群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规范做好静思期回访和志愿者保留工作,与入库志愿者保持常态化联系,坚定志愿者的捐献决心;对意志不坚定的志愿者现身说法,证明捐献是无害的、光荣的行为。
从张彬入院、捐献到出院,区红会工作人员全程陪同、随时服务。其实,每个捐献者都有这种待遇。区红会加强对初配和高配人员的精准服务,确保捐献成功率,捐献后也与他们保持联系,关注身体和工作生活情况,捐献半年后安排全身体检,家庭困难的还被纳入区红十字会人道救助应急救助对象范围。救人一命的使命和无微不至的呵护,激发了更多人“捐髓救人”的动力和热情。
我区首批造血干细胞志愿者、首例成功捐献者徐建2003年就加入了中华骨髓库,足足等待了8年,才等到配型成功的电话。期间,区红会坚持做好沟通联络,一再坚定徐建的捐献意愿。2011年,他的“热血”成为一名血液病儿童“再生”的“灵丹妙药”。十多年过去,他依然神采奕奕:“天若有缘,我依然会捐献第二次、第三次……”话语简洁朴实,却充满着力量与温暖。
典型榜样的带动作用是无穷的。我区在各级先进人物评选中积极推荐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徐建获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奉献奖,被评为“最美红十字人”;徐敬垚、管志鸿、陈玲、姚春丰、汪玉德、陆丽华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红十字志愿者”,其中徐敬垚还获得全国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奖奉献奖、被评区“十佳青年”,陈玲获“南通好人”、通州区新时代文明“助人为乐典型”,姚春丰被评为“通州好人”……他们的先进事迹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每一位捐献者都成了宣传干细胞捐献工作的主力军。
本非血亲,却因造血干细胞而“血脉相连”,这是生命的馈赠,也是人类最真挚的大爱情怀。邓伟奇曾说:“一个人的力量或许微不足道,但大家汇聚在一起,就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点燃生命之光。”确实,迄今为止,我区已有16名志愿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给16个患者及其家庭送去了光和希望,位居全市各县(市、区)第一。令人欣喜的是,我区又有一名志愿者顺利通过配型、体检,正在等待捐赠。
“16”不仅是数字,更是关爱生命、无私奉献的正能量,是对“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区红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邵菊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我们要把指示精神融入到红会工作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探索创新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的方法和路径,进一步营造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浓厚氛围,不断彰显‘大爱通州’‘文明通州’的人道情怀。”